说说养老能不能防老
发布日期: 2012.03.29
导读:人从出生以来就注定了要变老,对于变老这个问题是没有办法改变的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那么既然变老是无法改变的,那么就需要自己给自己养老做好准备。那么养老保险到底能不能防老呢?
“我们曾是最享福的孩子,但也将是最受苦的大人。等我们人到中年,父母渐老,我们将成为世界上活得最累的人。”重阳节来临之际,网上一篇题为《独生子女的沉重未来》的帖子因说出了许多80后的心声而被广泛转载。
如今,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。与自己多儿多女的 父母不同,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。
“养儿防老,积谷防饥。”可是,在当今独生子女十分普遍的情况下,将来的孩子大多是两个年轻人照顾4个甚至更多老人,即出现4个老年人、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“四二一”的结构。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,颠倒为一人养活多位老人。老人不生病还好,一生病就会照顾不暇。养老的重负,就如同一座大山,死死地压在每个独生子女的身上。加之社会节奏变快,房价高、消费水平高、但是年轻人工资收入并不高,还形成了许多蹭老族,指望他们来养老当然变得不合时宜。
此外,据了解,我国城市目前的退休制度,在养命上问题不大,但是在养“好生活”上,困难却越来越大,在农村则更加艰难。由于人口流动性加大,老人空巢现象城乡一样,即使有了基本生活保障,老年人的孤单寂寞,谁来排解,更是一座高山摆在社会面前。“养命问题”社会经济发展了还能有效解决,可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的保持,要得到有效解决就更难上加难。
未雨绸缪拓展养老模式
“谁将陪我慢慢老去”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。网友们对此展开了讨论。
不少网友首先寄希望于社会在养老设施建设上增加投入,在养老模式上鼓励探索开发,在养老专业护理人员上早培训、多培训,建立一个以家庭为基础,社区为主导,社会负责任的养老模式,更符合将来一段时间的现实。让我们慢慢老去的同时,享受到一份尊重、一份关爱、一份快乐,这不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吗?
在现实生活中,孩子与老人之间总是聚少离多。一位老人对在外工作的孩子常常这样叮咛:“电话来密点啊!节假日多回家走走!”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许多老人的共同心声。不少网友反映许多在外工作的儿女,对老人物质给予有余而精神慰藉不足。网友“心在远方”深情地说,或许,应该团聚的日子,我们常常不得不身在异乡,但我们至少可以给自己父母长辈多打打电话,以解他们的思念与牵挂。每个人都存有一份尊老敬老之心,时时记着老人,尽量满足老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,不仅会使亲情更浓郁、家庭更和睦,也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、更温馨;而对子女来说,经常给父母打打电话,时常探望,加强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才是敬老、孝顺的根本。
“老人见多识广,经历多,是一部活的人生教科书。”网友“小螺号”希望大家多走近老人,了解他们的精神需要。他表示,只要能够静下心来聆听老人,读懂老人,常常会有醍醐灌顶之感。许多年轻人常有这样的感慨,在自己每每遭遇挫折和失败时,听听老人作为“过来人”的经验,心里会踏实许多,宁静许多。常与老人相处,他们健康乐观的心态,崇尚节俭的美德,高度负责的精神,表里如一的品质,超然脱俗的情操,坚韧不拔的意志,更会使我们获益匪浅。
网友“诚实公民”表示,老人更需要的是“身心”健康。人老了最怕得病,一是自己受罪,二是给别人添麻烦。久病床前无孝子,何况现在都是独生子女,怎么照顾?她(他)不工作吗?对老人来说,晚年的健康除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外,情感需求得以满足是更为重要的。所以,如果老人能保持一份积极的生活态度,不坐等子女的关心,主动对自己的晚年生活进行规划设计,追求自立和独立,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,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,就会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。
此外,很多网友表示,解决这个问题,社会要未雨绸缪,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排解。对这个问题,城市可以有多种选择,比如美国的“家园供养”模式,依靠社会力量,将志同道合的人撮合在一块,补遗拾缺,减少开支共享晚年;日本社会大力建造完善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,为老人提供各种日常服务;英国采取异地养老,减少开支,提高品质;还有新加坡的“以房养老”模式,都可以供城市养老模式资鉴。但是这些模式在农村显然较难实现,由此看来加快城市化建设,农村的小城镇建设,不仅是推进目前社会发展,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,也将为现实的老龄化社会开辟一条养老方向。
新一站向您推荐
- 美亚“万国游踪”境外旅行保障计划全球无忧计划(旅程延误可选)
- 航延可选3小时起赔,50万境外医疗,符合申根要求
- 1周岁-80周岁;适合境外旅游、商务出差、探亲访友等人士
- 查看详情 ¥162.00 起
- 美亚“万国游踪”境外旅行保障计划全球完美计划(旅程延误可选)
- 100万境外医疗保障,不限额救援保障,涵盖2019...
- 1周岁-80周岁;适合境外旅游、商务出差、探亲访友等人士
- 查看详情 ¥254.00 起